合唱发声训练,合唱和合奏是类似的概念,一个人叫独奏,两个人叫二重奏,还有三重奏、四重奏。合唱也是一样,从独唱到二重唱,再往后人越来越多。在西方歌剧里有很多三重唱、四重唱。当人数扩大到一定数量,我们就把它统称为合唱。
合唱发声训练,合唱也分很多种,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通常所说的标准合唱是混声四部合唱,有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四个声部组成。
合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甚至音乐最早的起源也与合唱有关。等发展到欧洲中世纪,产生了很多宗教合唱作品,弥撒、圣咏之类。再往后,合唱在歌剧中也越来越庞大,很多歌剧中都有优美的合唱段落。这大概是古典音乐世界合唱的最大两个部分。
我们可以用西方的弦乐四重奏举一个例子,弦乐四重奏中有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这样的四个声部涵盖了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音域,音响最为丰富也最为均衡。
所以混声四部合唱的概念就很像弦乐四重奏,从男女高音,到女中音,再到男低音,十分和谐。
合唱发声训练五步法:
第一,唱歌前应该让学生做一些放松肌肉的练习。首先是面部表情,第一步是要做一次完整的面部“干洗脸”,边做边数拍子,跟着音乐去做,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第二步是笑肌要揉开,尽量放松。第三步是上下揉搓鼻翼,一边搓一边体会吸气的感觉。第四步是额头,唱歌的时候要有意识把头腔提起来就要使额头部分松弛,如果额头部位的肌肉是紧的,也是不容易找到这个感觉。接着展开到两边的太阳穴,感觉耳朵在扩张,对于保持歌唱状态很有好处。再往下到了牙关节,揉一揉牙关节部位。最后揉搓脖子。整个活动下来,歌唱前的面部准备就非常充分了,这种方法实用又简单,通过这些亲切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唱歌带来的幸福感。
第二,是身体上的放松。
通常让学生排成几队,同时向一个方向转,后面的同学给前面的同学做按摩,即做肩颈、脊柱两侧的肌肉放松的动作,然后做拍打。
第三,是气息训练。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气息的时候会告诉学生用小腹,用丹田,用横膈膜,但学生未必知道在哪儿,怎么用。此时,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把嘴闭上,收小腹,用鼻子出气,这样一个动作是让学生的气息更集中,小腹的发力更深。
第四,让学生模仿马打嘟噜的声音,主要训练学生的气息。
其实这也叫吐唇练习,在一个乐句当中,利用吐唇将旋律有控制的表现出来。老师在练习当中可以为学生划分几个层次:首先让学生体会有气从口中出来,再让学生发声,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高低音的关系,发低音的时候嘴唇震动的面积要大,发高音的时候要缩小震动的面积,然后是高低音转换表,最后是作旋律的起伏,一步一步更细化地去做。
第五,关于腔体的练习——模仿小猪哼哼。
让学生在打呼噜的时候迅速的让其鼻咽腔、口咽腔、胸腔得到一个腔体的扩张。但是,老师要注意,在做这部分练习的时候有的孩子小腹是瘪的,气息往上提了,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提醒:哼哼的时候气息不要跟着高,要反着想,气息往下做,上面头腔打开,再哼唱的时候自然就达到了老师要的“歌唱”的状态。其他的练习比如模仿小猫温顺的叫声,就能很好的训练抬上口盖的效果等等,老师可以根据这些创新发展适合自己学生特征、符合生活情境的练声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外在的模仿,通过年龄的增长悟出发声、歌唱的原理,这就是我们唱歌课的重点之所在。
合唱发声训练,合唱艺术一直是人类音乐宝库中一颗明珠,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到处可见它留下的印记,合唱是艺术的教益,是文化的启迪。然而,选择一首优质的合唱歌曲也至关重要,它彰显着合唱团队的水平,承载着演唱者的感情寄托。中国合唱协会推荐纪念中国合唱百年推荐曲目:
《二泉映月》《春游》《海韵》《抗敌歌》《旗正飘飘》《游击队歌》《满江红》《黄水谣》《保卫黄河》《美丽的祖国》混声四部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