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群里的一些朋友在讨论目前大多数音乐教育机构的现状,不禁想到这个话题。
在网上得到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中国音乐教育培训行业的总产值约为792亿元,俨然成为音乐产业的第二大市场。
这里面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笔者没有学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所以在这里抒发一下一己之见,希望各位朋友朋友也在评论区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音乐培训机构的现状
今年还没算清去年的账,2017年的这本官方账是2018年年底发出来的。6个月前。
社会音乐考级培训、艺术高考音乐培训的总产值为792亿元。其中,音乐类艺考报名人数约为12.8万人,艺考音乐培训产值64亿元;音乐考级报名人数达140万人,考级培训总值约为728亿元。
学音乐的人如此热衷考级,最后又证明出了什么呢?
“音乐圈第二大产业”的现状,让人最直观联想到的,往往是国内音乐培训机构的乱象。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想必有很多人已经嗅到了这个行业的“商机”,人人都想进来分一杯羹。然而,从业的门槛却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你会见到形形色色的人都能教音乐。
前有某某某“吉他教师”猥亵自己的学生,后有号称会一千多种魔术的全能乐器王子。他们对懂音乐的人是没有伤害的,但是对那些不懂音乐的人,教育伤害可就不只那么一小点了。
从入门到放弃,有些人的音乐梦也是这么在求学路上被摧毁的。灵魂交响曲,恐怕就是最著名的例子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浮夸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对电吉他演奏的学习很难起到实质性帮助。
但在这些三观不正,会弹两下乐器就出来唬人的老师背后,是成千上万的没有音乐鉴别能力的孩子。我们的幼代在接收着不正确的音乐价值观,那我们的音乐未来又从何谈起?
当然,音乐培训行业也不乏还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音乐教师。但是对整个行业起到关键性影响作用的,恰恰不是这些行业的前端,而是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的小琴行与换了一身皮的音乐机构。
医疗与教育,没有人在这上面讨价还价。在正儿八经的学校教育中,家长们从来不会讨价还价,甚至还觉得越贵越好。但是在孩子的艺术教育中,他们在砍价这件事上通常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
一把木吉他要1000块钱??你们这个乐器能不能便宜点?
一节吉他课要100块钱?课程给个优惠价呗?
要不我报三个月的名,你送我一把吉他?
在音乐教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越来越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给“邻居小孩”。但不得不承认,多数家长对于音乐老师本身的好坏是没办法鉴别的,只能祈祷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个懂音乐,能指引孩子走上音乐正途的人。
音乐培训机构的未来
我所认为的未来是:整个行业的教师,都会主动去提高自己的个人技能和音乐修养,他弹琴可能不是很厉害也不会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他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观,成为学生音乐路上的启蒙者,让他能在走上音乐路多年以后,还能说一句:“谢谢老师,当时真的是多亏了你”。
优胜劣汰的规则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当你有身为做一个好老师的觉悟与良知,整个行业势必会因为你的一点点小改变而产生巨大的变化,那些抱着各种不良目的进入到这个行业的人终究会变成这个时代下的一粒灰尘。
你我都相信,星星之火,就是可以燎原。
快餐式流行音乐文化
如今的流行乐坛,早就被所谓的偶像派歌手与所谓的原创音乐人霸占。偶像歌手这里我们暂且不表,毕竟人家也不是专业搞音乐的。我们来谈谈中国的原创音乐人。
如果只谈音乐作品本身,近几年的市场上大火的音乐作品,没有多少首是经得起推敲的,这已经成为一个行业现象了。他们伴随着短视频文化昙花一现,快速在中国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好像你没听过某某某抖音神曲,你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般。
可怕的是,听众对于这些音乐作品的好坏是没有分辨能力的。他们会逐渐认为认为音乐就应该是这样的。久而久之,为了能够“生存”,越来越多人会去写这样的作品。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竞争和恶性循环。
劣质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吹捧,而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却被埋藏在角落。当大家一味的忧愁再也没有好歌出现的时候,也许更应该去想想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前段时间周杰伦在巴黎演唱会上,点歌环节选中了一对情侣,本以为这对情侣会点一首告白气球之类的甜甜情歌。出道这么多年,杰伦写过的情歌可以说每一首都是被广为传唱的经典,是很多人的共同回忆了,小编也是听着杰伦的歌长大的。
可万万没想到这对情侣点了一首《学猫叫》!!!是的你没看错...点完歌之后台下就开始起哄,杰伦一时间陷入尴尬,左右寻求帮助...
在键盘老师给出一段旋律之后杰伦配合着唱了几句,然后说:“我第一次唱不是我自己的歌。”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拥有选择权,但实际上我们的选项其实早就被“安排”。不管你愿不愿意,你总会在不同的地方听到这些歌,当然可能是因为我们意志力足够坚定,所以没有被“同化”。
同化这个词语我想用来形容当下的快餐音乐再合适不过了。大部分没有音乐鉴赏力的听众就在这样的资本运作下,被迫喜欢上一些音乐却浑然不知。你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他们可能会答不上来,但究其根本,其实大多数人喜欢一首歌或者一个人是因为看到有很多人喜欢,再加上现在各大当红软件的自动推荐功能——根据用户的喜好和浏览内容自动推荐相关的讯息。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在这样的氛围里不被同化,毕竟你我皆凡人。
选秀还是作秀?
中国音乐的教育远比你想象中的要落后,这个问题是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改善的。我认为这需要整个圈内人共同努力,更加精细地去雕琢自己的作品,以此来提高受众的音乐鉴赏水平。而某些原创音乐人应该去学好音乐相关的知识,如果连D大调的六级和弦都不知道是什么就标榜自己是原创音乐人,那确实是太浮躁了。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快男”,”超女”等音乐选秀节目,出来的个个都是实力派:张靓颖、谭维维、李宇春、尚雯婕等等...哪一个不是现在华语乐坛的中流砥柱?再看看如今的音乐选秀节目,在我看来作秀大过选秀。比比谁长的更帅更好看,吸引流量,然后把艺人包装成公司的赚钱的机器罢了,音乐也只是个配套的硬件设施,所以倒不如说是个选美节目吧。
现在回想一下,除了华晨宇,近几年似乎还见过华语乐坛出过什么新生代实力派歌手。要知道华晨宇出道都已经过去6年了...华语乐坛大有后继无人之趋势阿,当然这就不是我等凡人该操心的事了,大家权当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谈来看吧~
还有一大不得不提的歌曲类综艺节目便是歌手了!但是大家仔细一看被邀请的都是资历非常老的前辈歌手了,新生代确实没有几个。所以当这些人都被邀请完了,又没有新的人选,节目自然也就没办法继续了。
所以还是希望在未来能看到华语乐坛人才辈出。可能几十年后,人们也会津津乐道地聊着我们这个时代,那真是一个蓬荜生辉的年代呢...
.
互相瞧不起对方的音乐圈文化
玩摇滚的看不起唱流行的,弹爵士的看不起玩摇滚的。这种现象已经不是存在一天两天了,某一部分人总是会有莫名的优越感。我一直在思考,产生音乐圈鄙视链的本质是什么?
学院派对于野路子的轻视。我想这是源头之一,很多作品被学院派的人视之为“垃圾”,这些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窥视了音乐奥秘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自大又自卑。我们可以以一个评判的眼光去看待一首音乐作品,但是对于一棍子打死一片音乐流派的人,不值得跟这种人谈论音乐。
这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听众圈也有所体现。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听了几首小众音乐就开始瞧不起别人了,觉得自己品味独到,然后瞧不起其他听主流音乐的人。
我认为音乐是包容的。是好的就应该被留下,互相交流和学习。在这些人互相看不起的时候,指弹演奏家 Tommy Emmanuel 与爵士吉他演奏家 Martin Taylor 早就合作出专辑了。每一种音乐风格都应该被尊重,互相学习借鉴与融合才是健康发展的正途,peace and love才是我们应该秉承的态度。
每个乐种都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可能在对粉丝来说他们所喜欢的风格就是心中的宝藏,只是某一天,某一个机缘巧合下,大家走进了某一种风格,然后被这种音乐风格牵动情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音乐给人带来的力量。所以呢,大家也不要对某一种风格去评头论足,因为你也有属于你的宝藏不是吗?
音乐是时代的美好产物,所有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缔造者。纵观未来百年,千年,我们是音乐时间长流里微不足道的一笔,却也是构建音乐史必不可少的一笔。因为大家都是带着音乐发光发热的人儿呀~
教学13年,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可以联系我们wx号:syyy52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