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
快速学唱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唱歌的共鸣原理,我们都知道,一个物体振动时,影响到近旁其他物
体,或物体内部的空间,若他体的振动率与原物体的振动率相同,则他体会同时振动,从而加强原物体的振动,这种情形就叫做共鸣。所以共鸣的另一个译名为“助振”。原物体振动所发的音量,能借他体的共鸣而加强。若所发之声有泛音,而在近旁遇到有与此泛音之振动率相同之另一个物体,则此另一物体也能发生共鸣作用而加强原物体之泛音。
比如把发a’音的警笛,拿到靠近钢琴上a’弦旁边去吹,则a’弦也会振动发声。因为那根弦与那个警
笛在发音作用上有同音关系,即有同样的振动周率,能发同一音高的音,故两者之中任何一个振动发声,另外一个必然会起共鸣,就是说不吹警笛而在弹琴上a’弦,也会引起近旁的警笛共鸣。快速学唱歌,这种因同音关系而发生的共鸣称为“第一和声的共鸣”。在上面的例子中,钢琴上的a’弦发音的时候,警笛就成为a’弦的共鸣室,是一个物体内部含有a’音的第一和声含量的空间。
为了使大家更明了起“共鸣”的原理,我们举一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作为例子。当一个小孩坐在秋千上,我们用手把秋千推动,秋千就会来回摆动。假如我们按秋千摆动的节奏,不断的顺着它移动的方向一次一次地推动,这秋千就会不停的摆动,推动的力量越大,其摆动的幅度就越大。推动时,我们必须按节奏把时间计算得很准确,因为如果推动得太早,秋千还在摆动过来,而我们要把推动过去,这两个动作互相抵触,就会对秋千的摆动有阻碍,如果推得太晚,则作用不大,效果也就比较差。秋千来回摆动,其频率是固定的,只要其悬挂的绳长度不变。也就是说,它不摆动便罢,要摆动即不论摆动的幅
度是大是小,在每一定的时间内,总来回摆动一定的周数。要想快速学唱歌,音乐的一般原理是要清楚的,绳子长短不同秋千,其摆动频率也不相同。悬挂的绳子越短,它的频率越快。但绳子长短一样的秋千,不管坐在秋千上的人有多重,其摆动的频率则完全相同。